
《博览群书》2024年11月号,月刊
提起唐代,“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是绕不开的历史印记——这点在唐诗以及与之相伴的唐人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新一期《博览群书》杂志刊发文章,从唐人的生活看唐诗,从唐诗里了解“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文章主要围绕唐人的读书、漫游、干谒、科举等活动展开。
唐人是怎么读书的?从学校性质和地点来看,一是朝廷开办的官学,如设在京城的国子监;二是设在各州、县的州学、县学;三是家学,即在自己家里读书。文章着重介绍了唐人读书最具特点的一种方式,即到山林、寺院中去读书。唐代形成了一种读书山林的群体性风气,据学者严耕望先生《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的考察,唐代有相当一批诗人和政治家都在山林里读过书,著名的有陈子昂、李白、岑参、白居易、杜甫、李商隐等。度过山林读书阶段,即外出闯天下、求官壮游问学。于是唐人就开始了漫游,这也是多数唐人生活的第二个阶段。
文章写道,漫游是唐代文人的一大特点。且唐代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国力空前强盛,疆域空前辽阔,唐代文人漫游的区域极为开阔。漫游的地域主要有名山大川、边关塞外、名都大邑,这些地方留下的诗歌可谓车载斗量。可以说,文人特殊的身份使唐人乐意漫游,安全的环境使唐人敢于漫游,而便利的交通和富庶的经济财力使唐人能够漫游。众多文人一囊书、一支剑即开始闯荡天下。他们一边走一边吟唱,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吟到哪里。经过漫游,唐代文人既体验了生活的甘苦,也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从而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丰富素材和养料。
与漫游紧密关联的是干谒。干谒就是求人,求那些上位者给自己多一些关注、为自己讲一些好话,在时机来临时提携自己一下,以便能更顺利地步入仕途。文章写道,唐人干谒的方式多种多样。干谒的时候,有人送财物,主要靠物质利益来打通关节;与这一世俗的方式不同的还有以诗文干谒达官名人,以期引起对方的关注、为自己张扬名声,这是高雅的方式。就文献记载看,唐代文人大部分都是用笔墨来进行干谒的。
实际上,无论是读书,还是漫游、干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以说,始于隋唐的科举,是唐人生活的一大关键,为不同阶层的士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但以科举为界限,科举之前的生活方式给予唐诗的,更多是一种浪漫的激情,使其整体上显得轻松、开朗、乐观;科举入仕之后,诗人所经历的各种政治角逐、党派纷争,以及由此导致的宦海浮沉、贬谪流放等种种遭际,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使其诗歌整体上显得感伤、苦涩和内敛、凝重。
(《从唐人生活看唐诗》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