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博的民族志电影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1月28日        版次:A07    作者:

  《读书》2024年11月号,月刊

  1908年至1932年期间,美国人西德尼·D·甘博先后四次旅居中国。甘博有多重身份,社会学者、业余摄影师。他为当代中国学界所熟知的,是其在生前与身后出版的多部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学术著作,其中《北京的社会调查》(1921年)、《中国家庭如何在北平生活》(1933年)、《定县—— 一个华北农村社区》(1954年)等,皆为中国城乡社会研究的开拓式作品。此外,他作为业余摄影师,在中国拍摄了逾五千幅照片。其摄影活动从时间维度上跨越了晚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执政时期。在地域上则遍及中国江南、华南、华中、华北、西南等地。他具备社会学调研的科班训练以及精湛的街拍摄影技术,使得他的大部分影像作品兼具学术洞察力与艺术表现力,鲜活地呈现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文化样貌以及民众生活的丰富细节。最新一期《读书》杂志,聚焦甘博另一个少为人知的身份:一位先行的纪录电影摄制者。

  文章写道,甘博留存给后人的影像资料中,除海量照片之外,还有逾二十盘十六毫米电影胶片,记录其于1924年至1932年间在中国的部分经历见闻。这些动态影像,是甘博对北京民间生活、妙峰山朝圣以及河北定县平民教育运动的民族志电影记录。

  甘博首先将镜头对准了紫禁城。1924年底,末代皇帝溥仪被发动北京政变的冯玉祥驱逐出宫,次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甘博是见证这一历史变化的电影拍摄者之一。他从正阳门火车站沿中轴线向北,拍摄了天安门、午门、角楼、金水河等景观,以及天坛、景山、北海白塔等北京名胜古迹。除了地标性建筑,甘博的兴趣在北京的市井生活当中,他拍摄熙熙攘攘的街头行人,在黄沙中拉车的人力车夫,泼水洒街或清理积水的劳工,集市上烤白薯的小贩,提笼遛鸟的闲汉,推着独轮车的游商,在小吃店门外闲聊的大爷,钉马掌、做陶器、织棉布、编篾篮、锯木料的手工匠人,两颊被一根长针刺穿的云游道人……近百年前北京的芸芸众生,在黑白动态影像的记录下活色生香。

  甘博还对位于北京城西北约五十公里的妙峰山,以及每年四月举行的碧霞元君庙会活动产生了兴趣。他先后三次前往妙峰山,共拍摄了一百二十余幅照片以及一部展现民众朝圣过程的纪录片。后来,甘博前往河北定县,将其作为田野考察地,直接参与、观察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在定县生活的半年时间,甘博为定县民众的市井生活、平民教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也用影片讲述了一群中国知识分子扎根乡野,致力于启迪民智、改善社会的理想主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