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古代奇葩的政策

《文史天地》2024年12月号,月刊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2月26日        版次:A07    作者:

古人谈治国理政,常提及“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谨小慎微。最新一期《文史天地》杂志刊发文章,盘点了历史上那些另类甚至奇葩的政策。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综合性改革政策,其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国古代历次改革中显得十分突出。如此有作为的帝王,也出台了一项奇葩的政策:“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终身不仕。”意思是,穷人家里没有牛,富人家里如果有牛,富人应当把牛借给穷人,富人如果不遵从这项规定,终身不得为官。这项政策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如果能广泛推行且落实到位,自然是穷人的福音。但北魏也是一个贫富差距十分严重的王朝,至后期,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亡,税收因此锐减,朝廷只得进一步加重赋税,如此恶性循环。

五代十国时南汉后主刘鋹制定了“想当官,先做宦官”的政策。刘鋹认为,群臣都有家室,出于人性会为“小家”而不顾朝廷这个“大家”,无法真正尽忠,所以他只信任没有后代的宦官。

一些基于“避讳”而出台的政策,也往往荒诞。唐朝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所以鲤鱼在唐朝便成了一个特殊鱼种,身份较普通鱼类更为尊贵。朝廷下令,老百姓不得吃鲤鱼。那么,不小心捕到鲤鱼怎么办?只能放生。如果敢偷偷贩卖鲤鱼,一经发现,便要处以60杖的重刑。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朝代:宋徽宗赵佶属相是狗,所以禁止吃狗肉;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是鸡命,不仅禁吃鸡,而且下令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不许提“鸡”字,有违反者将被治罪;到了明代,皇帝姓朱,与“猪”谐音,于是提到“猪”字便有些敏感。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干脆下诏令,要求全国禁止养猪,正在养的猪也全部投入河中,结果,皇家祭祀时要用猪,也找不到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