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天地》2025年2月号,月刊
在漫长的动物驯养历史中,与人类日常最为亲近的莫过于传统农耕文明时代的“六畜”,即猪、牛、羊、马、鸡、狗。猫不在“六畜”之列,但它凭借“孩子气的脸、好奇的眼神、柔软的皮毛”,成功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人类亲密的伴生动物。最新一期《文史天地》杂志,从清代的一本猫谱入手,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猫文化。
我国动物谱录编写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周穆王有《相马经》,春秋战国时师旷著《禽经》。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总结期,清代动物谱录编写也进入繁荣时期,编写的范围从家畜扩展到各类陆地海洋动物。猫谱则是玩赏宠物类谱录中的一种,现存三部猫谱都由清代人编著,即孙荪意的《衔蝉小录》,王初桐的《猫乘》,黄汉的《猫苑》。其中黄汉所著的《猫苑》是文章介绍的主体。
黄汉本是清代县级官府的师爷,浙江永嘉县人。其功名事迹入不了史书,但因为《猫苑》一书,光绪《永嘉县志》上有了《黄汉传》。传中的黄汉,身兼文人与百姓的双重角色,现存的著述有《瓯乘补》《猫苑》和《瓮云草堂诗稿》三部,也曾编纂温州地区民谚的著作《瓯谚》。
文章写道,从商周时代开始,古典文献中已经有了猫的记载,但没有以猫为专题的著作。清代嘉庆到咸丰年间,一下子出现了《猫乘》《衔蝉小录》和《猫苑》三部猫谱著作。其中,黄汉的《猫苑》写于咸丰二年(1852年),比《猫乘》《衔蝉小录》晚了50多年,但是篇幅最大,体例独特,内容丰富。作者在该书“凡例”中提出八条编纂原则,包括文献搜集范围、文献分类、文献来源和注释、文献书写格式、口述史采录、文献著作权、文献异同、舛讹、疑问的处理和文献增补续刊。可谓编纂思想明确,体系完整,符合文献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黄汉严谨的著述态度和高超的学识水平。
从中国猫文化史的角度分析,《猫苑》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猫史文献的搜集和辨析论证,以及对清代猫口述史料的采集。黄汉对清朝猫史文献的广泛搜罗最具价值,可谓是对清代猫文化史料的集大成。《猫苑》共引用清代著作59种,占全部引用图书的三分之一,包括官修类书、邸报、刑部案卷、农书、医书、历书、小说、文集等。一些著作已经失传,如赖智堂的《普救败毒汤药方》、王朝清的《雨窗杂录》等著作,一些猫史文献因《猫苑》一书得以流传至今。
口述历史是一种阐述历史的独特方式,偏重对普通民众生活的记录。中国典籍中缺乏对养猫这类生活内容的记载,口述史料可以弥补许多空白。黄汉重视清代口述史料的采集,《猫苑》口述史料约有138条,主要是关于猫的品种、饲养、鉴别、习俗的内容。
文章认为,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期,官方组织编纂《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以及御定《广群芳谱》等谱录类著作,促使士大夫阶层崇尚高雅情趣和广博学识,著书立说之风盛行,谱录类著作的数量猛增。黄汉其人其事和《猫苑》的产生正反映了清代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
(《一位师爷和一本猫谱》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