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野生菌迎来生长旺季。野生菌虽风味独特,但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观相似,鉴别难度极大。贵阳市疾控中心提醒,民间流传的“看颜色、银器验毒、观察生虫情况”等辨别方法缺乏科学依据,误食毒蘑菇可能危及生命,需警惕五大常见误区。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无毒”是常见的认知误区。事实上,致命的白毒伞菌盖呈白色,外观纯洁朴实却含有剧毒;而鸡油菌、大红菌等颜色鲜亮的菌类,却是可安全食用的美味。疾控专家强调,蘑菇毒性与颜色无必然关联,仅凭外观判断风险极高。
银器大蒜验毒无效,科学鉴别无“捷径”。部分市民习惯用“蘑菇与大蒜、大米、银器同煮观察变色”来判断毒性,这一方法并不可靠。银器验毒原理仅适用于含硫毒物,而毒蘑菇毒素多为肽类、生物碱等,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实验显示,部分剧毒鹅膏菌与大蒜、大米同煮后,并不会导致食材变色,此类 “土方法” 无法作为科学鉴别依据。
“生虫的蘑菇无毒”是危险误区。昆虫、动物对毒素的代谢机制与人不同,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菌,成熟腐烂后常吸引虫蚁、果蝇,但人类误食仍会引发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疾控中心提醒,虫蛀仅说明菌类可能含有昆虫耐受的成分,不能作为无毒判断标准。
“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无法区分有毒或无毒。牛肝菌科、红菇科等部分可食用菌,受伤后会出现变色或分泌乳汁的现象,但经烹饪后仍可安全食用。因此,仅凭“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无法准确区分有毒菌与食用菌。
生长环境不决定毒性。有人认为“长在粪便上的蘑菇有毒,松树下的无毒”,事实上,所有蘑菇均依赖腐生、寄生或共生方式生长,普遍生长于阴暗潮湿环境,其毒性与生长环境的“清洁度”无关。即便在松树林、草地等看似干净的区域,仍可能生长有毒菌类。
贵阳市疾控中心提醒,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若误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幻觉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保留剩余菌样供鉴别参考。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这些“辨毒偏方”不可信》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