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的京官生活账

来源:贵阳日报2023年03月22日    作者:

  特约撰稿人 绿茶

  爱书人、藏书家书房里,几乎人手一部《越缦堂日记》,这部书到底什么来头?越缦堂主人是谁?

  最近读《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这位京官就是越缦堂的主人李慈铭,字爱伯,道光九年生于浙江会稽。同光年间,与潘祖荫、翁同龢、张之洞等并称,但和潘翁张三位比起来,李慈铭的仕途可谓曲折。

  道光咸丰年间,李慈铭正当年,大小南北试十多次,终不第。此时,清廷内外交加,外有鸦片战争清廷大败,内有太平天国武装肆虐。在这大动荡的年代,屡试不第的李慈铭卖了家里三十多亩地,凑了八百多两银子,报捐了京官,于咸丰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离乡赴京。走了两个多月终于到了北京,户部却不接纳他,原来地方官收了他的捐款后没及时上报,户部要求他补缴三百两。李慈铭只好继续变卖家产,终于凑齐了捐款。

  好在他有些诗文薄名,潘祖荫、翁同龢等出面推荐,大学士周培祖请他做馆师,总算挺过了难关。终于在同治二年入户部学习行走。其实就是干实习生,没有官俸。然而,京官这个奢靡的交际圈,他又不得不混迹其间,搞得负债累累。又呆了两年多,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从乡友处借了路费跑回老家会稽去了。

  毕竟是从京师回来的文士,浙江巡抚、布政使、绍兴知府等对他还算礼遇。江南地区在太平天国扫荡过后,大量典籍焚毁,曾国藩、左宗棠等奏请设立官书局,重新刊刻典籍。浙江巡抚马新贻聘请李慈铭任浙江书局总校勘。

  同治九年,李慈铭在浙江乡试中第二十四名,随后又再北上应会试,多次参加会试屡试不第,气得他多次破口大骂主考官。虽然考试不行,但这次来京的状况比第一次好很多了,在文士中地位也越来越高,身边随从很多,已经不再为生活发愁。

  光绪六年,应试了几十次的李慈铭终于考中进士,此时他已五十二岁。这几乎是“范进中举”的翻版。

  士林声誉已经很高的李慈铭,中进士后京城官场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他将来不是学政,就是御史。然而,官场并不按士林声誉所向,在一系列官场的明争暗斗后,李慈铭于光绪十六年才补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光绪二十年,李慈铭年六十五去世。他留给后世最大的成就是一部《越缦堂日记》,这部日记因其详细的记录和四十多年的时长,被称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另外三部分别是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龢的《翁同龢日记》。这四部日记的共同点是,记录年头都长,有四五十年,而且对于晚清的官场以及日常生活都有非常细节的记录,是人们研究晚清社会、世相的重要文献。

  这本《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就是依据《越缦堂日记》做的研究,然而,全书正文只有66页,之后就全部是表格。因为作者张德昌是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史教授,他把《越缦堂日记》中记录的李慈铭日常开支用度,按照一年一年很详细的表格化了。

  表格的主体部分是:“李慈铭为京官时期每年收入表(同治二年至光绪十五年)”和“李慈铭为京官时期每年支出表(同治二年至光绪十五年)”,此外还有“李慈铭每年饮宴娱乐应酬费用”“李慈铭每年犒赏费用”“李慈铭每年家用数字”“李慈铭历年典质与借贷数字”等等。

  其中,“收入表”中,除了常规的印结银、俸银、养廉银外,还有很多“馈赠”,这部分收入就很微妙了,尤其是光绪六年中举前和后,随着他在士人中地位越来越高,官位越来越大,这部分收入能看出很大的起伏。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润笔”,作为清流领袖,他的“润笔”费一直很高,后来更是水涨船高,这部分主要包括墓志铭、寿文、碑文等等。

  而“支出表”中,房租、犒赏、饮宴歌郎、仆媪工钱、书籍文具等是最主要的支出部分,京官们有着奢靡的生活交际圈,早期李慈铭很难应付这种生活的高支出,欠下一屁股债。但同治九年再度入京后,他的京官生活就如鱼得水了,可谓是奢靡成瘾。

  作为士人领袖之一,李慈铭喜买书、藏书,是晚清重要的藏书家之一,这方面的花费也非常大。《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他买书、读书的丰富细节。有学者统计,他的藏书楼有十多处,每一处堂号还不一样,当然最有名的就是越缦堂。还有像困学楼、苟学斋、白桦绛树阁、知服楼等等。

  说到日记,我们现在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日常生活,我们发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还有很多人有记日记的习惯。虽然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普通人的生活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也许未来一百年二百年后,后人想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记录会提供一种很有价值的参考。